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60周年学术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60周年学术活动 > 回忆感言
张谦:记忆“当团长”
发表日期: 2016-04-07 来源: 综合处
打印 文本大小:    关闭

  记的那些是1959年三月上旬,天气乍寒还暖。 

  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组织石油科考队新疆大队赴新疆进行野外科考工作。黄汝昌、魏俊超、张谦、司机和炊事员五人为一支小分队。大队在乌鲁木齐进行集训,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半月余,于三月底(或四月初)我分队五人赴南疆库车盆地重点观察剖析盆地依奇克里柯构造。 

  库车盆地依奇克里柯构造所在地区地形极为复杂。工区为山大沟深,山连河谷,河谷依山,山外有山的一幅自然景观。交通极为不便,路径完全由地质工作者现场踏勘,地质图成为向导。 

  那是四月下旬的一天,黄汝昌、魏俊超和我三人简单吃过早饭,带上地质工作者的“三大件”出工。当天山天气很好,真应了“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我们穿上皮棉大衣,由于当时工地的安全形势,队长魏俊超还要带上保卫部门配备我小队的一把手枪,就这样,一天的野外工作开始了。这天,天气风和日丽,离开住地,走了没多久,一开始起伏的山色就逐渐变成了高大的山岭,山路在渐渐的升高。爬到山顶,极目远眺,山峦层层铺开,这种震撼让人心跳不已,好一幅让人惊叹的美景啊!到了中午时分,天气渐热,我们把身上的皮棉大衣脱下丢在山上轻装前进,准备原路返回时再拿。这时的南疆真有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感觉。 

  资料记载,前人在依奇克里柯构造发现过油气苗,这自然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时油气苗的发现是评价和剖析库车拗陷油气生成的主要指标。工作中,我们格外注意,仔细描绘和记载着有价值的地质现象,认真观察岩石和山形状,并不时进行讨论。不知不觉太阳西下,一天的工作将要结束。就在此时,一个地质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竟忘记了该回“家”的时间。 

  由于我们此时的位置处于沟底且远离住地,加之大山的遮挡,天黑的格外早,不利于判断驻地的方位。天越来越黑,看来今天是回不了驻地了。日暮何处宿,心里不由的紧张起来。这时队长魏俊超和黄汝昌凭着他们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决定找一个地势稍高又背风的地方“住下”。之后,我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不由得感叹这山的神奇和壮阔,置身于它的脚下,让人心中有一种物我而忘的超脱,感到一切思绪都被洗刷,眼前只有大自然的淳朴与美丽。此时天气渐冷,我们身边又没有吃的东西,加上一天的爬山过沟,身体已是疲惫不堪。沉思间风乍起,不知不觉风从身后送来凉意,身上开始冷的瑟瑟发抖。为了取暖,三人背靠背的坐着,其中一人目视()前方,定不能睡着,过一会轮换,此时那一把只有一个子弹的手枪和地质锤成了我们防身的武器。这一夜又冷又饥渴,怎能熬到天亮?这就是地质工作者称之谓的“当团长”。回顾往事,难忘“当团长”。“当团长”的情景至今任历历在目! 

  天刚放晴,我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又是一个艳阳天。但我们的体力透支的很严重,到了坐地即睡的地步。一路上魏俊超以他幽默的说笑鼓舞大家,黄汝昌以他老练沉稳的气度成为我们的后盾。我们仍在观察和记录着每一个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这次野外科研也是我参加地质工作,开始学习石油地质学时的一次难忘经历,他俩是我人生中的两位老师,跟他们一起工作使我受益匪浅。 

  时值中午,饥渴难耐,体力不支。我们爬过一个近三、四十度坡度的斜坡时,黄汝昌滑倒并朝下滑去,此时,魏俊超即刻跑到黄的脚下支撑他,我又跑到魏俊超的脚下支撑魏,三人首尾相连形成以一个“人梯”,我们身后数米处便是一个悬崖。这次野外科研工作回忆一路走来虽辛苦危险,但也乐趣无穷。 

  再说我们一夜未回“家”,炊事员师傅做好饭不见我们的身影,急的团团转,司机师傅按汽车喇叭,跑到山头给我们出声。他们也是一个不眠夜啊,这荒郊野外的,怎能不着急,我们知道以后,心里也是暖暖的。 

  第二天的野外工作即将结束,看着太阳一点点地消失在河谷的尽头,我们向着“家”的方向走去,体力已达极限。当我们看到帐篷,看到两位在“家”的师傅时,我们再也没有了气力。回到“家”后我们喝了点稀饭,便倒头昏睡。这一夜睡的格外踏实。 

    “当团长”是我们野外工作的一个小插曲,科研工作在继续,回眸身后,夕阳如画,一片祥和在无声处弥漫。 

    库车的山,让人情迷的山。 

    祝愿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开创未来。

  作者张谦简介: 

  张谦,男,汉族,194012生,甘肃兰州。 

  19587月转入兰州地质研究所,见习员; 

  1970-1975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大队,技术员; 

  1976-1978  甘肃石油地质研究所,技术员; 

  1978-1992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实验师; 

  1992-2001(退休)兰州地质研究所,高级实验师: 

  获奖项目: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理论及应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94     j-2-021-07 

附件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邮编:730000 电话:0931-4960977 传真:0931-8278667 
版权所有 ? 2009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陇ICP备05000310号
620102020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