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60周年学术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60周年学术活动 > 回忆感言
江德昕:陆向生油理论与实践——讴歌一代宗师候德封院士
发表日期: 2016-04-11 来源: 综合处
打印 文本大小:    关闭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建立60周年了。60年前,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开发矿业,尤其是开发石油,中国科学院是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火车,襁褓中的兰州地质研究所担当着科学找油的使命。 

  西方某些学者长期坚持“陆相地层不能生油”的论断,宣扬“中国贫油论”。刚刚步入兰州地质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在老科学家的引领下,解放思想,奋起挑战“陆相贫油论”。在19561958年三年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系统搜索和整理已有石油地质和油气勘探资料从而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建国10周年前夕编写完成《中国西北区陆相油气田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这本著作是在中国科学院最早的学部委员,北京地质所老所长候德封的亲自指导下,由兰州地质研究所黄汝昌、黄第藩和陈应泰等33位平均年龄26岁的青年集体编著完成的。编写过程中得到尹赞動、潘钟祥、张文佑、陈庆宣、王尚文、田在艺和李德生等老科学家及专家的热情帮助和鼓励。196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著作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陆相生油专著。在这本著作里,作者对我国西北区含油气盆地大地构造单元作了统一划分,详细论述了各种大地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地质构造发展史,着重阐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地质沉积建造特征和岩相变化规律,并且明确提出陆相地层中石油是在“内陆潮湿拗陷”地带生成的,强调潮湿气候和半潮湿气候的沉积有利于生油。与“陆相地层不能生油”的论断针锋相对,这部专著的问世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破灭,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604月,徐永昌被特邀代表研究集体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委员大会,在会上作了“陆相生油”学术报告,受到郭沫若院长等领导的接见和勉励。石油工业部康世恩部长将这部专著作为他决策石油勘探部署的重要参考文献。陆相生油研究成果是当年中国科学院四大研究成果之一,1999年在庆祝建院50周年之际,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院辉煌五十年》里,将“内陆潮湿拗陷”陆相生油理论载入史册。 

  从未满而立到耄耊之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然而,与一代宗师候德封候老相处大地幸运岁月依然历历在目。候老对陆相生油研究的指导是从野外工作开始的,他强调野外地质考察时地质研究的基础。1956年,候老亲自带领我们在柴达木盆地进行石油地质考察。柴达木早晚如寒冬,中午是盛夏,干旱缺水,人迹罕至,蚊虫猖獗,条件异常艰苦。年近花甲的候老与我们年轻人一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战胜疲劳和寒冷。戈壁滩上的小帐篷是我们温暖的家,候老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给我们带来无比的欢乐。野外工作中,候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我们观察地质现象,告诉我们在红层中要注意找绿层,他风趣地说:“找不合群的特征层叫做找别扭,用特征层作标志层把全盆地得层对比起来叫做牵着牛鼻子走。”他教会我们用含铜砂岩、疙瘩灰岩等气候标志层对比陆相地层,把盆地西部西岔沟剖面与盆地东部大红沟剖面成功地对比起来。当年在柴达木跟候老学到的野外地质基本功使我们受用终身,在考察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酒泉等含油气盆地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三年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1956年,候老坐镇兰州,亲自指导我们编写《中国西北区陆相油气田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候老教导我们要有正确的治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出写作要遵守“主题专,立论宽,结论严”的原则;传授我们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候老重视黄汝昌,黄第籓和陈应泰等骨干的作用,更重视集体的智慧,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见解。魏俊超负责组织协调,33位青年作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责,配合密切。从提纲细则到各章节内容都经过集体讨论。候老还提出:“有无石油的关键不在于是陆相还是海相,首先要明确的是古气候带和构造区”。“内陆潮湿拗陷”陆相生油理论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气候,构造,岩相三因素叠加复合构成陆相油气田形成的基本条件,从而显现陆相油气田的分布规律。 

  候老在国庆30周年前夕给兰州地质研究所全体石油地质科技人员写了一封长信,谈及石油,语重心长,指引我们深化陆相生油研究。信中提到“油气的运移不可能是任意的远距离,但可无定程地开倒车。生油层的年龄可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请江德昕努力开展这项工作”。候老曾指出,“运用原油孢粉判断生油层年代是切实可行的,这对解决油气运移和石油成因问题也有帮助。”在候老的指引下,在叶连俊、徐仁、朱夏和孙枢等院士鼓励下,在所领导支持下,江德昕、杨惠秧、孙峰、杜金娥、来常玉等努力开展了原油孢粉工作。根据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柴达木,酒泉等内陆含油气盆地原油中孢子花粉化石与潜在油源岩中孢子花粉化石对比结果,我国内陆含油气盆地上古生界、中生界和第三系都含有良好的油气源岩,陆相油源岩主要形成于石炭纪。根据孢子花粉母体植物的生态环境特征,油气源岩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或暖温带温暖潮湿或半潮湿气候下的湖泊和沼泽沉积环境。孢子花粉化石油源对比说明,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深水湖泊沉积是陆相油气源岩形成的最佳环境,温暖半潮湿气候下的湖泊沼泽沉积和滨海湖沉积也是有利于油气源岩形成的环境。原油孢粉研究结果与“内陆潮湿拗陷”陆相生油理论一致。为内陆潮湿拗陷生油提供了孢粉学证据。与此同时,石油勘探开发实践也证明,以上各盆地陆源有机质的丰度和质量完全能够为大,中型油气田提供足够的油气源。 

  毛泽东哲学巨著《实践论》指出,“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陆相生油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真实证实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发展陆相生油学说应当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尽管有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加入,石油和天然气仍然是世界上能源消费的支柱,油气资源研究任重道远。在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往事,展望未来,领悟到应该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加强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沉积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在单学科深入研究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不断加深对油气资源形成和分布规律的认识,才能不辱使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石油天然气。     

    

  作者江德昕简介 

  江德昕,女,1933年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地质系,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研究室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历任研究室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古生物研究室主任。1984年受中国科学院派遣,作为访问学者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进行孢粉学研究交流。从事油源孢粉学研究。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附件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邮编:730000 电话:0931-4960977 传真:0931-8278667 
版权所有 ? 2009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陇ICP备05000310号
62010202000243